如果沒有疫情,我們現在就已經在台灣了,吃吃喝喝那些朝思暮想的美食,和家人團聚。
在德國這個鎮上,發懶想家的時候就去買碗越南湯麵,這是唯一接近家的味蕾的。德國很多越南人,柏林圍牆倒下以前南越的難民,和早期北越到東德的勞工,留下來賴以為生的店面,那碗熱騰騰的牛肉河粉,就像台灣家巷口那間,越南新娘打拼的味道。
突然想家,可能是身體微恙吧,頭痛想吐了三天(我沒有懷孕啊~~~),整個假期說好的把家事放一邊去旅行,也因為疫情再次升溫而謹慎取消(目前每日都在破千確診),日子說實在真的好緊繃。我和Ra說:「天啊!來德國快一年了,連一秒鐘的幫手都沒有的生活,就要一年了。好想兩個人逛街喔⋯⋯」他說我們很厲害,要為自己感到驕傲。
/
Mira開始一天一小時的托嬰中心適應,我陪著。
德國這邊孩子上幼稚園&托兒採循序漸進放手,從家長陪一小時,到我中間離開到另一間房間五分鐘,到離開半小時,再拉長孩子在校時間;總之,這整個過程老師很在乎幼童與家長的身心狀態。跟台灣狀況相比起來,這裡的老師的確比較輕鬆,不用花心力搞定哭鬧的孩子,但換個角度思考,看Mira現在每天都自己拿水壺、背包包、穿鞋子,喊著「上學、上學」(學哥哥說),就知道這樣練習分離的方式,對小小孩的身心發展是健康的,看來會是個獨立女孩兒❤️
孩子上學,老實說反而覺得生活步調亂了,時間變得很瑣碎。接下來這一個月應該都會是這種狀態,因為連Jivan下週也要開始適應新幼稚園,再塞進去我的德文課的話嘛⋯⋯嗯,可以預想眼前將會是什麼焦頭爛額,但卻也讓人小有期待,又是一個新開始啊,更新行事曆總讓人莫名興奮!
(插播:今天Jivan才說舊幼稚園有小朋友會一直要吐口水在他衣服上⋯⋯尬的!還好週五已經是最後一天我們也就不追究了🤦🏻♀️,只能不斷教Jivan要硬起來捍衛自己啊)
期許自己能在孩子轉換環境時,提供他們一個比平常更穩定的家庭氛圍,如果我先煩躁易怒了(而這也是我這週沒做好的⋯⋯),他們要承受的是更大的心理波動,又怎麼能放心自在地去接觸全新的人事物?
所以說花心思記錄還是有好處的,透過書寫,我正好反思了自己,孤立無援的海外全職媽媽,哪有時間自怨自艾,把耐心「內耗」!快快重整好身心健康的自己,這個階段不過就是個「階段」,放下偏執,做好孩子的定位系統,持續前行。
#媽媽居家防疫幼稚園 分享了10種課後的簡單遊戲,還是喜歡看他們有得忙的樣子了!❤️